近日,《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》(简称“资管新规”)正式发布,未来的理财产品市场将会有何变化?刚性兑付打破,居民该如何理财?带着这些疑问,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。
为何打破刚性兑付?
此前不少金融机构偏离“受人之托、代人理财”的定位,干扰资金价格,导致一些投资者冒险投机
“即使出现兑付困难,金融机构也会兜底,这不是好事吗?”北京二商集团有限公司销售部职员李伟认为,很多人买理财产品看中的就是风险小,不管收益如何,本金总能保住。为什么要打破这种刚性兑付呢?
刚性兑付,简单地说,就是即使融资方无力还款,最终仍会还款给投资人,也就是“总归有人埋单”。然而在这种刚性兑付的保护下,投资者往往会对投资损失的估计偏低,投资情绪高涨,某种程度上说,刚性兑付对投资者就是一张“免死金牌”,不用担心自己的投资会打水漂,这背后其实存在很大的风险。
“刚性兑付容易让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完全不考虑风险因素,只看收益高低,不利于培育科学理性的投资环境;另一方面,潜在的刚性兑付容易产生风险的交叉传染,并产生资金流向和价格的扭曲,不利于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。”中国银行投行与资管部相关负责人说。
实际上,看上去很美的刚性兑付偏离了资管产品“受人之托、代人理财”的本质,抬高无风险收益率水平,干扰资金价格,不仅影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还弱化了市场纪律,导致一些投资者冒险投机,金融机构不尽职尽责,道德风险较为严重。
资管新规出台后,银行如何应对?
“银行理财业务模式的改变是一定的。对银行理财而言,新规的导向是‘产品净值化、资产标准化’,重点是要回归‘受人之托、代客理财’的资管本源。”工商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顾建纲认为,过去银行理财基本靠预期收益做大产品规模,未来银行理财应加强投研转型、风控转型、产品转型和销售转型。要打造净值型产品体系,把“类基金”产品作为长期转型目标,部署固收类、混合类和权益类、商品及衍生品类四大产品线。应以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为导向,重塑理财产品销售体系以适应净值化转型要求,同时加快合格投资者培育,夯实客户基础,坚持将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合适的投资者,做好市场与投资者的引导教育工作。
面对新规,要做哪些准备?
1.保持理性,积极面对。认清取消刚性兑付是一个必然的趋势,学会放宽眼界。坚持了解产品理念,理财时充分考虑投资风险和投资预期,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做出预期判断。改变原来把预期收益率当实际收益率的习惯,转变思路,多学习一点投资理财知识。
2.保持冷静,端正心态。做风险可掌控的投资,心态一定要好,取消保本保收益后就要按照“卖者尽责,买者自负”的原则进行投资,即使收益较低甚至亏本也要能够承受,同时对超高收益时刻保持警惕,谨慎的投资观念更可贵。
3.长期打算,少看眼前。净值型理财有一定的手续费,频繁买卖并不划算。投资者可以尝试净值型理财,虽然收益是浮动的,但真正亏损的概率几乎为零,而且净值型理财大多是半开放式,在约定的时间段可以随时赎回,流动性大大提升。
4.自我评估,减少盲目。资管新规明确了合格投资者的标准,投资者要按合理评估风险,正视风险,先看风险再看收益。培养自己购买理财产品自负盈亏的意识,不能盲信银行,不盲信其他人,不跟风不随大流,投资还需量力而行。


发短文
写文章
提问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