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贸社区
李晓峰
虹金所:互金监管元年消费金融成转型风口
  2016年,牵涉广泛的恶性事件频发,使得人们认识到,没有安全,互联网金融将无法真正发展。
  
  监管元年 各项政策密集出台
  
  各部委监管细则的相继发布,标志着2016年互联网金融行业迎来监管元年。
  
  8月24日,银监会等4部委发布了《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》(下称《暂行办法》)。这部被业界称为史上最严网贷监管条例的出台,也意味着网贷行业过去数年的野蛮增长宣告终结。
  
  其中,对网贷平台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确定了借款上限。《暂行办法》称,同一自然人在同一网贷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,在不同网贷平台的借款总额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;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,在同一网贷平台、不同网贷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,分别是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、500万元。
  
  严格的限额规定,引起了一些业内人士“拍脑袋决策”的质疑。不过,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黄震表示,基于小额豁免的原理属于国际通用的办法,国家有关部门也建议,借款限额不要突破现行非法集资罪的底线。
  
  “发展互联网金融,是因为它可能走向普惠金融的路径,要让P2P走向普惠金融,那就应该坚持小额分散的要求。”黄震补充道。除了借款限额,资金存管也被视为控制网贷风险的重要指标。同样在8月,银监会向各家银行下发了《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(征求意见稿)》。如该征求意见稿最终实施,目前备受关注的“银行+第三方支付公司”联合存管模式或被判死刑。
  
  在黄震看来,明确资金存管制度将会促进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的融合发展。目前中国基本是依靠银行账户建立了一套监管体系,让P2P的资金进入到这套监管体系中去,可以保证P2P的安全运行。对投资人来说,也能清楚地掌握资金运行情况。
  
  然而,据中国P2P网贷指数统计,截至2016年年底,全国有306家(不含第三方支付与银行联合存管的53家)P2P网贷机构直接与银行对接进行资金存管,其中银行资金存管已经上线的有184家,占纳入统计的2307家P2P网贷平台的7.98%。这无疑与监管层想要达到的效果存在巨大差距。
  
  对此,黄震表示目前资金存管业务的推进的确存在一些困难。一方面,银监会的要求还未落实到位,银行没有做好资金存管方面的准备。另一方面,P2P从第三方支付转接到银行还需要一定时间。假设取消第三方支付托管,就会导致崩盘式的业务停滞,总体来说,还需要一个过渡期和连接方案。
  
  在监管层制定“国法”的同时,互联网金融机构也在紧锣密鼓地制定“家规”。3月25日,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(下称互金协会)成立。随后,互金协会发布了《互联网金融统计制度》《信用信息共享标准》《自律惩戒管理办法》等旨在加强统计监测与行业自律的规范。
  
  值得注意的是,互金协会对于信息披露标准尤为重视。经过一系列初稿、征求意见稿的讨论,互金协会在10月发布了《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个体网络借贷》标准和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信息披露自律管理规范》,定义并规范了96项披露指标。
  
  行业洗牌 消费金融前景可期
  
  潮起潮落,虽然监管层不断祭出各种“紧箍”,但并不妨碍互联网消费金融在2016年的井喷式发展。
  
  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,2016年“双11”当日P2P网贷行业成交量达到了116.07亿元,同比增长了13.10%。P2P网贷行业在去年整个11月的战绩则达到2197.34亿元,历史上首次单月成交量突破2000亿元大关。
  
  在监管政策日益趋紧、网贷平台问题不断的背景下,P2P网贷行业依然快速发展,这也再次说明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市场潜力。与此同时,受到监管政策限制的各类网贷公司也开始谋求转型。
  
  “校园贷的从业机构野蛮扩张、跑马圈地,把一些不合格的、不应该借钱的大学生发展成了他们的客户。有些使用校园借贷平台的大学生缺乏理性、冲动消费,甚至借款从事高风险的活动。这都导致了校园贷平台的逐渐衰败。”邓建鹏分析道。
  
  据邓建鹏观察,不只是校园贷市场,受监管办法影响,整个P2P行业都产生了明显的变化。不仅上线的数量少了,网贷平台的总数也在下降。此外,大量网贷平台开始调整其借款标的额度。
  
  “2016年下半年,有一定实力的、走向合规化的平台,都在主动寻找银行托管;一些没有实力的平台主动停业了,合法地结束运营,此前更多是直接跑路。”邓建鹏说。
  
  由于《暂行办法》严格限定了单笔借款额度,以往网贷平台开展的房贷、企业贷等大额业务将被禁止。不过,目前火热的消费金融市场表明,网贷平台转型在某一细分领域进行精耕细作,仍然有着广泛的前景。
  
  去年3月,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印发的《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》,曾明确鼓励消费金融公司针对细分市场提供特色服务,加大对养老家政、健康医疗、信息网络、绿色消费、汽车金融等新消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。
  
  数据显示,2014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增速超200%,2015年交易规模达到2300亿元。显而易见,互联网消费金融这个万亿级别的市场,仍将处于风口前沿。
写评论